李梅素:用行动助力爱徒创造历史
师徒情深。
虽然奥运会已经结束许多天,但每当提起巩立姣以20米58的成绩强势夺冠,人们仍然心潮澎湃,也会很自然的想起一个名字——巩立姣的恩师李梅素。
巩立姣是中国田径史上首位获得奥运会投掷项目金牌的运动员,创造了奥运会历史。李梅素也同样创造过奥运会历史,她曾在1988年第24届奥运会上,以21米06的成绩获女子铅球铜牌,实现了中国投掷奥运奖牌“零的突破”。
除此之外,李梅素还有一系列的耀眼数字。88次打破过河北省女子铅球纪录;12次全国正式比赛的冠军;刷新过26次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参加过3届奥运会,并获得一个第五和一枚铜牌;26年的运动生涯,创造了我国体育界尤其是田径圈内的奇迹,被称为体坛“常青树”。因此,提起她河北乃至全国体育界没有不伸大拇指的,对她的评价更是众口一词:“这人很难得”,“这人太不简单”,“这人太了不起了”。
崭露头角
李梅素,1959年出生于石家庄新乐市,从小比同龄人就高一头的她非常喜欢运动,曾在省体校接受篮球训练。17岁时,因为“偶然”一次参加铅球比赛,被河北田径队已故功勋教练何增生发现,并带回省田径队,进行铅球训练。
“当时训练条件相当差,夏天训练很热,宿舍里也没有电扇,练习力量的杠铃房就是一间小破瓦房。”李梅素说,铅球训练略显枯燥,“当时觉得每天拿着个铁疙瘩在手里扔来扔去,没有篮球那种集体项目有意思。但是没办法,篮球队又不要我,只能好好在铅球队训练。”
开始训练,李梅素的成绩并不突出,但凭借着天生的韧劲和认真,坚持了下来。
1979年北京全运会,首次参加全国比赛的李梅素就投出了16米多的成绩,将银牌收入囊中。“训练3年成绩提高6米多,说实话在田径运动员中是非常少见的。全国比赛拿到了名次,加上教练的悉心指导,我发现铅球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当时我还觉得铅球运动是一项事业,我应该把自己的事业搞好。”
有了新的动力,李梅素的成绩开始步步提升。特别是1984年,25岁的李梅素以18米47的成绩刷新了亚洲纪录。这一突破,让她获得洛杉矶奥运会的参赛机会,获得第五名,扭转了世界对亚洲铅球项目的态度,被称为亚洲“黑马”……
攀登巅峰
李梅素的巅峰时刻应该是在1988年,不仅在全国田径精英赛创造了保持至今的21米76的亚洲女子铅球纪录,还获得当年奥运会铜牌。每谈及此,李梅素感慨万千。“当时,赛前备战训练很辛苦。”一堂技术课,4公斤的铅球,李梅素要投上几百次,一天训练下来,推出去的总重量就差不多是1辆解放牌卡车的载重量。如此努力训练,目标则是在奥运会上冲击奖牌甚至金牌。
只是,真正踏上奥运会参赛之旅,李梅素心理出现了波动。“1984年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也没想太多,更多的是荣誉感。这次就不同了,身上背负着奖牌的压力,思想上也就有包袱了。”
李梅素清楚的记得,赛前心情特别紧张,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才能完成任务,吃饭睡觉都不踏实,以至于还患上了感冒,还不能随便吃药,只能自己忍着默默调整。结果,比赛仅投出了21米06夺得铜牌,“当时外国记者也问过我,拿了第三是不是感到遗憾。第二名21米07,我以一厘米之差排在第三,确实比较遗憾。”
艰难复出
奥运会结束后,李梅素选择了退役开始从事教练工作。不过,由于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河北女子铅球被挤出前八名,让李梅素很是震惊。“我们女子铅球成绩一直是全国前三名的水平。”
如何尽快提升士气?李梅素想到的是自己复出参赛。“没有别的,就是觉得国家培养我付出了那么多,只要我还有潜力可挖,就不能让资源浪费了。”于是,当时已经35岁她,在停训6年后,又开始了艰苦的训练。
由于长期离开赛场,肌肉力量衰减,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恢复,“很苦。”同时,长期超负荷训练,她已经满身伤病。有一段时间,她的双膝严重积水,肿起老高,“一动里面还晃荡晃荡的”,连走路都困难。不能实际训练,她就坐在板凳上练习投掷技术。
两年后,37岁的李梅素重登赛场;39岁时,勇夺1998年亚运会金牌,完成了一个竞技体育中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绝对是一个奇迹,但我知道,这个奇迹只能发生在她身上,因为只有她才能克服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这是当时,李梅素的教练何增生的评价。
正是由于李梅素的引领和示范,五年后,李梅菊重新夺回了全运会女子铅球的金牌。“李梅菊的训练方法吸收了李梅素训练中的一些经验,所以只用了5年的时间就达到了李梅素当年10年才能达到的水平。”当时,赛后何增生机遇李梅素非常高的评价,“没有她的牺牲,就没有李梅菊今天的冒尖,更没有今天的金牌。”
创造历史
2001年全运会后,42岁的李梅素宣布退役,成为专职教练员。“既然当了教练,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就应该把队员培养出来。成绩不好的也要想法成才,教会做人。”
李梅素当教练就像当运动员一样拼命。有一次她发高烧,还在训练场指导队员,实在站不住了,就靠在器械架子上。“其实,当了教练才真心理解教练的不易,就像不当父母不知道啥叫操心一样。”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李梅素的教练生涯也非常成功,尤其是培养出了巩立姣这名世界名将、奥运会冠军。
李梅素清楚的记得第一次看到“小胖丫”巩立姣时的情景,“2004年省运会,当时她的身体条件没有很大优势,技术也不是很理想,但是她的动作很快,脚下非常利索。”因为节奏好,李梅素将她招致麾下。
由于铅球是河北的传统优势项目,几代人的探索、创新、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训练方式。李梅素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丰富训练内涵,因材施教,“姣姣是个非常有悟性的孩子,并且非常能吃苦,训练从来不开小差。”李梅素介绍,对于铅球运动,巩立姣有着和她一样的执着。因此,巩立姣的成绩提升很快。从最开始的14米20,到2007年巩立姣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以18.66米的出色成绩夺得第七名,从此跻身世界行列仅用了3年时间。
“我教练生涯最自豪的一次比赛,还是2009年山东全运会,那一年我带了6名队员,有5名踏上了全运会赛场,并且有4名运动员拿到了前八名。巩立姣在那场比赛首次突破20米大关,以20米35拿下金牌,成绩提高之快在这个项目上是少有的。”李梅素的自豪,来自队员的“多点开花”,这是对她执教生涯的最佳肯定。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巩立姣的成绩也是逐年提升,频频在国内、国际赛场上斩获冠军。特别是2017年伦敦田径世锦赛,在女子铅球决赛中,巩立姣以19米94夺冠,完成了李梅素未曾实现的世界冠军梦。
接着,4年后,巩立姣第四次站在奥运会赛场,终于完成河北女子铅球几代人的梦想,获得了奥运会冠军。“姣,是我亲手带的。她拿到奥运会冠军,完成了历史性突破。”师徒二人携手创造了历史,激动之余,李梅素想到的还是河北铅球的传承。“背身滑步技术,我们传承四五代了,其实我上面还有一个师姐叫王丽英,只是没达到巅峰,到我这儿,下面李梅菊,再到巩立姣,终于站上了奥运最高领奖台。第五代像郭甜茜、张林茹,都是95后小孩。”
“我、李梅菊和巩立姣,老实讲,三人当中我身体条件最好,我身高1.76米,李梅菊1.73米,巩立姣1.75米,处于我们中间吧。河北背身滑步技术特点就是出手速度比较快,出球那一下爆发力好。相对而言,我给球的加速距离长,就慢一点。李梅菊出手速度快,有小钢炮之称。巩立姣是李梅菊的加强版,脚底下快,出手更快,她在滑步后背向转体的动作中衔接非常好,大赛心理素质好,比赛中能越比越好,这是一种能力。”李梅素这样评价。
总结起教练生涯成功的原因,李梅素一直觉得自己是比较幸运的,运动员时期拥有过鲜花和掌声,从事教练工作后,又有一批优秀的队员来执行她的执教理念,特别是教练和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让自己的付出收到了回报,“河北孩子们能吃苦,教练技术比较细腻,还有就是在训练场上教练和队员沟通的好。”
李梅素表示,“河北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也是真喜欢铅球这项运动,只要田径场上还需要我,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