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将逐步成为“支柱性产业”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体育产业从业者感到心有余悸,但同时,国内体育消费市场的需求在进一步扩大,要在未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中国体育产业需要在危机中找到生机、转机、良机,以需求和科技为两翼,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过去五年来,中国体育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据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介绍,“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的增速都远远高于同期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凸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空间。
虽然方兴未艾的体育产业遭遇疫情沉重打击,但同时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无论是运动健身APP会员数和活跃度提升,还是健身类游戏空前火爆,或是体育赛事活动逐渐恢复后大众的“报复性”参与热情,都意味着在人们的意识中,健身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被进一步厘清,这对仍在高速发展期的体育产业来说,是最大的潜在利好。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一名运动健身爱好者杨先生是表示,最开始运动的时候,他随便穿双球鞋就去跑了,但随着对科学健身的认识,他逐渐重视健身装备,“我现在跑鞋就有两三双,还有压缩裤、压缩衣、心率表等很多装备,说到底锻炼是为了身体好,有了这些,能更有效地提高锻炼效率和水平,也能避免出现运动伤病。”在杨先生看来,即使是跑步这个门槛最低的运动项目,一样有很大一片消费蓝海。
普华永道发布的《2020体育行业调查报告》认为,老年人健身消费市场和青少年体育同样前景广阔,《报告》指出,目前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市场规模近3000亿元,但随着中考体育地位的跃升,预计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迎来数量级的扩张。
虽然目前来看疫情仍没有结束,但很多体育产业从业者已经开始思考未来的转型升级了。ECO氪体创始人骆达和他的伙伴们用五年时间,做成了一个年营收超过千万元的体育传媒与产业服务平台,如今他在思考如何更好破圈与融合。普华永道在报告中引用了丘吉尔的名言:“不要浪费一场好的危机。”对已经开始思考转型升级的中国体育产业从业者而言,危机同时也意味着生机、转机和良机。
刘扶民表示,目前“体育+”成为体育产业业态创新的重要方向,与相关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催生出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文创、体育广告、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多种新兴业态。
新业态也源于需求。进入去年11月份,崇礼的雪场开门迎客,又一年的滑雪季开始了。随着河北省第二届冰雪运动会在崇礼区圆满落幕,“雪如意”作为河北省最具辨识度的冬奥地标式建筑揭开神秘面纱,而崇礼的身价也再度蹿升。崇礼区已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滑雪聚集区之一,被评为冰雪旅游投资潜力区,并被《纽约时报》评选为2019年全球52个值得前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张家口市也被评为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该市作为河北省滑雪产业的核心基地,已经成为全国主要冰雪旅游目的地,正在打造世界滑雪旅游目的地。在做好冰雪旅游的基础上,持续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该市打造四季旅游胜地。富龙四季小镇以冰雪体育为主题,打造集冰雪娱乐、亲子教育、休闲商业、体育赛事、温泉康养为一体的全家庭四季度假地。太舞滑雪小镇打造了斯巴达勇士赛、迷笛音乐节、太舞山地狂欢节等多项户外运动。这里如今已经成为京津冀群众体育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需求本身也在不断升级,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尽头。杨先生就直言,目前很多“尖端”跑步装备,国产货仍有差距,“跑鞋我已经开始穿国货了,但有些装备确实差距明显,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国货站出来。”
体育产业同样应该是高科技产业,小到一双跑鞋一副球拍,大到一种产业形态,科技和创新的力量必不可少。“十三五”以来,仅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体育产业政策就有3项,体育总局与相关部门又联合印发了10个运动项目的12个产业规划,其他涉及体育产业的政策文件更多。这么多顶层设计,要打造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唯一出路。
刘扶民展望说,要用好五年规划的制度优势,谋定而后动,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着力筑牢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让体育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张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