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3·15,体育消费如何合法维权
3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消费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此之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以及《2020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下面,我们就来关注一下,体育消费中的那些“坑”,以及消费者如何维护体育消费领域的权益。
健身房关门 老板跑路
办了健身卡,健身房却关门了,去年,石家庄的刘先生就遭遇了这种“糟心事”。虽然经法院审理判决健身房股东为消费者进行退款,但执行起来也很困难,直到消费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过法院的一系列思想工作与强制性措施,刘先生和其他会员们才拿到了退款。对于刘先生来说,这条维权之路,虽然过程一波三折,好在结局令人欣慰。然而,并非每个有此遭遇的消费者,都能够拿回属于自己的钱。以石家庄为例,从2017年至今,石家庄健身房卷钱跑路、欺骗消费者钱款的事情层出不穷。微信群、本地贴吧、各种社交媒体上都能看到被骗消费者的“吐槽”。这些消费者,有的刚刚办理了会员还未来得及消费一次,有的卡费加私教费一共花了近万元。这些交出去的钱,都随着人去楼空的健身房一起踪迹全无。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2020全年健身服务投诉的23003事件中,排在前二位的是合同纠纷和售后服务纠纷。疫情前健身房跑路事件就已经不在少数,由于企业携款而逃消费者即便投诉也会面临迟迟难以追回款项的窘境,相关法律法规的疏漏也让此类事件近几年频频发生。
对于消费者来说,预付式消费急需要相关部门通过立法对于各个方面进行规制,同时需要监管部门的及时追责。另一方面,也需要消费者消费时关注健身机构的资质、口碑、经营状况等多个方面,也需要留意好合同细则等各个方面,保留好各类证据。
体育培训存在“乱象”
当前体育培训是各类培训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同样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携款跑路、乱收费、课程内容参差不齐、教练无资质上岗等。
对于培训机构的管理,国务院曾经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除了有关部门的严格管理和执法抽查,也需要家长们慎重选择。培训与孩子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是选择了较为黑心的培训机构,对于孩子的身心会有很大的伤害,因此需要家长们擦亮眼,对于机构和教师的资格进行核查。
此外,在体育培训机构中类似不接受转课,乙方原因单方面终止合同,甲方不退还培训费等霸王条款,家长们也需要谨慎,保留证据必要时进行合理的维权。
云健身、直播带货“套路”消费者
2020年,疫情对于线下健身房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是没有阻挡健身市场整体增长的趋势。在《2020中国健身行业报告》中有数据显示,高达87%的线上健身用户,是一年内曾为线下健身服务付费的健身人群。观看运动博主录播课程、使用健身App和居家健身设备,成为大家普遍选择的一种健身方式。
然而,在“云健身”市场繁荣的背后,人们发现同样存在着一些乱象,有的“挂羊头卖狗肉”,课程水份很大,而且这些课程不仅可能损害健康,买课后想退款也很难;“精准腹部减脂”“7天大腿瘦一圈”等以博眼球、吸引流量为目的的健身视频充斥各网络平台,许多主播却没有授课资质。
此外,在疫情的影响下,线上直播带货成为消费的新势力,但也出现了夸大和虚假宣传、售卖假货、以及不履行售后服务等违反消费者权益的事件。
对此,专家表示,面对新的课题,相关部门也应当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新的思路和办法加强监管,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中消协也提醒您:《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规定对电子商务经营者责任有明确规定,直播平台、带货主播、平台内经营者等各方主体应依法落实相应义务,切实承担对消费者的责任。
同时,相关人士也提醒消费者,要牢记“证据为王”,应留意向商家索要、留存相关消费发票及消费凭证,留取相关图像资料,便于事后取证。事情发生后,消费者应及时与商家进行协商,分析造成伤害的原因,依法维护个人权益。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应选择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