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雪场近,就是离市场近”
张家口市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冰雪产业
后冬奥时代,大众冰雪消费需求不断快速攀升,势必带动冰雪装备器材制造继续井喷式发展。张家口市借助冬奥会的东风,立足冰雪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冰雪装备产业,全市冰雪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张家口至山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滑雪服的研发、生产、销售、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也是中国第4家进入到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的成员。“过去这些运动装备都是国外品牌,价格过高,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国内自主品牌对我们国家在运动装备的消费及销售也是一个推动。”至山体育创始人刘宗林表示。
至山体育之外,位于张家口高新区的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已成功引进台商宏威体育用品、意大利天冰、法商MND索道、苏法格造雪机等40余家境内外知名企业陆续进驻。一批专业生产滑雪装备、体育运动器材以及大型设备的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离雪场近,就是离市场近”,是众多企业选择入驻产业园的重要原因。
宏威体育用品是专门生产冰刀雪鞋和滑雪板出口全球市场的台资企业。今年4月,分公司在张家口建成投产。公司经理助理张婷表示,公司产品原来主要做外销,客户集中在俄罗斯和欧美等国家。“到张家口投资设厂,主要是看好奥运带动的冰雪经济前景。‘三亿人上冰雪’目标之下,公司也希望离冰雪产业更近,享受更多产业集群红利和内销红利。”
据张婷透露,去年4月开业投产以来,张家口生产线以冰球鞋为主,日产能达到1000双,已实现3000万元产值。目前,分公司有80多位员工,基本来自张家口周边县域。员工保底工资有三千多元,绩效优秀者每个月可能拿到五六千元工资。“这在张家口算是相当不错的水平了。未来我们会进一步扩充生产线,员工规模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充。”她表示。
据其测算,产能完全到位后,生产占比预计提升到35%,可望实现年产值1亿至10亿元人民币,带动300至1000人以上就业。
除了冰球、雪板这样的轻装备,也少不了造雪机一类的重装备。《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显示,国内滑雪场新增国产造雪机数量从2015年的50台,已增至2019年的467台。
众所周知,滑雪场除了自然降雪,剩下的全靠造雪机。作为包括北京冬奥会在内的七届奥运会的独家造雪机供货商,意大利天冰公司已经入驻了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开辟了造雪机、磨冰机、多功能消防机器人和环保降尘设备等多条生产线。
据天冰冰雪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般的造雪机在零下4摄氏度才能出雪,天冰造雪机在零下1.5摄氏度就可以正常造出雪,能够比别的滑雪场早营业半个月左右。此外,天冰造雪机造出来的雪属于“粉雪”,非常轻薄,滑雪体验非常好,在赛道上容易定型,也更有利于压雪车进行压雪作业……
据了解,该项目投入运行初期,预计年实现产值4800万元;项目成熟后,全部设备投入生产,预计年实现产值1亿元,年税收可达人民币500万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估算:到2022年,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从整体上看,目前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冰雪装备产业已经吹响了“破冰”号角。
“产业园初步实现了冰雪运动装备全产业链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产业园冰雪装备制造基地轻型装备车间15栋已全部完工,其中7栋企业已入驻使用;重型装备车间8栋已全部完工,其中6栋企业已入驻使用,已累计签约天冰冰雪设备等项目49个,计划总投资45.39亿元;累计完成公司注册44家;已累计实现产值6.37亿元。
据了解,目前,张家口已经规划建设了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宣化冰雪产业园两个规模较大的冰雪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致力于打造国家冰雪运动装备制造基地,形成集冰雪装备研发、设计、制造、检测、流通、仓储于一体的冰雪装备产业基地。
据张家口招商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累计签约冰雪产业项目109个,落地88个,投产运营51个。其中,签约冰雪装备研发制造项目54项,总投资39.54亿元,包括外资项目10项,内资项目44项。投产20项,其中外资项目5项,内资项目15项,总投资10.84亿元,实现产值7.5亿元。(张月霞)
■冰雪运动火热带动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