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嘱目的优秀拳种——武林瑰宝深州形意拳
形意拳是中国四大名拳之一,河北省深州市是形意拳发源地,也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形意拳祖师李老能、半步崩拳打天下郭云深等武术名家辈出。近年来,形意拳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州形意拳协会会长张玉林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代表性传承人,深州形意拳得到了快速、蓬勃的发展。从本期起,本版将推出深州形意拳专题报道,以推动这一传统武术优秀拳种的传承和发展。
深州自古人杰地灵,作为全国武术之乡、形意拳发源地,这里自古习武之风甚盛,名人辈出。清朝末年,深州市窦王庄村人李老能在所学山西祁县戴氏心意拳的基础上创立形意拳。李老能姓李名“能”,字“能然”,自号飞羽,晚年人送尊号“神拳李老能”。老能于63岁时自晋返乡,在所学心意拳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参以道家思想、吸收道家的养生观点和哲学,结合平生武术实践,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将“心意”改为“形意”,形成了养练一体、内外兼修、技道并重的中华武术名拳,“形意拳”之名由此开始,并正式外传。
深州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按天地万物化生之理而编,内通脏腑经络、奇经八脉,是传统东方哲学思想和医学、导引术及技击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具有理论技法完备、个性鲜明的特点。形意拳以三体势为基本桩步,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鹰、熊等等。以五行拳为基本训练,以十二形拳为应用,有进退连环、安身炮、杂式捶等套路和刀、枪、剑、棍等器械,还有内功、散手等功法、技法。形意拳以动作朴实、劲力精巧、体用兼备、内涵丰富等特点而深受人们喜爱,形成了技道并重、内外兼修、流派繁多、卓立于武术界的独特风貌。
清朝中后期,针对当时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鸦片对人民的毒害,李老能提出“武术救国,强国强种”的主张。他打破武林保守的陋习,广收门徒,传播形意拳,在此后的百余年间,深州大地上前赴后继涌现出许多闻名全国的形意拳大师。十九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深州形意拳在河北和山西传播的时期。深州境内,形意拳大师李太和、“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郭云深,“圣手秀士”刘奇兰,“北侠”、“单刀李”李存义,意拳宗师王芗斋,一颗颗闪亮的明星照耀武林,光彩四射。
清末民初,在深州形意拳传人李存义、王芗斋、孙禄堂等著名武术家的带动下,拳师们纷纷从农村走向京、津、济、沪、宁这些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传播武术、弘扬民族文化;或击败外国大力士,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或在军队中担任武术教官。他们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影响,深州形意拳随之名闻天下。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形意拳群体”,参与人员之广、影响范围之大、时间之久远,涌现的名人之多,堪称奇迹,深州被尊为“武术第一乡”。至今,深州仍是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经常有人来访拳。
从1982年开始,深县人民政府将农历正月初十定为“深县武术节”。在1995年、1997年深州市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吸引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形意拳爱好者前来以武会友、切磋技艺。1995年以来,深州形意拳代表人物张玉林应邀赴英国、加拿大、俄罗斯、阿塞拜疆、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武术文化交流。特别是深州举办了“首届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之后,习练形意拳在深州蔚然成风,掀起了全民武术健身热潮。1996年,深州市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近年来,通过举办形意拳交流研讨会等形式,有力地扩大了形意拳在国内和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目前,深州市拥有近10家武馆校、120多名武术教师、560多名拳师。
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深州形意拳这一宝贵的传统历史文化,深州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布形意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年来,深州形意拳术家们多次参加香港、澳门等地举办的武术搏击赛,张玉林还担任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武林大会裁判,在国内外有力地宣传推介了深州形意拳,使得这一优秀拳种更加发扬光大。
河北体育文化协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