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河北体育文化网!
河北体育文化网
体育文化博览 您的位置:主页 > 文化产业 > 体育文化博览 >
“纪昌学射”出自燕赵大地
2021-04-15 返回

“纪昌学射”出自燕赵大地

1618475129121758.jpg

射箭,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二万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随着箭头从石头到金属的发展,射箭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譬如射箭在周代就被列入当时教育的内容之一,当时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射箭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当时,射箭是一种礼仪,射箭活动要喝酒,还要奏乐。当时的孔子、荀子以及墨子等等,都是射箭爱好者,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同时也鼓励学生射箭。

历史上也有许多与射箭有关的成语,比如胡服骑射、百步穿杨、纪昌学射等。其中纪昌学射就发生在燕赵大地上。河北省邢台市宁晋东北部有一个庄叫做纪昌庄,其名称的由来便和《列子·汤问》中纪昌学射的故事有关。 

纪昌庄原名纪家庄。据传,纪昌为春秋战国时期一员大将,著名的神射手,该村人,为民平乱而战死。后人为纪念他,把村名改为纪昌庄。

纪昌学射的典故就发生在纪家庄。1993年在村内打深井时,在几十米深处还曾打出许多秦砖汉瓦,足见今宁晋县纪昌庄地下的文化层之深。

纪昌据传生长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裂土分疆,大小战事不断,史上记载: “春秋无义战”。社会上“尚武精神”浓厚,纪昌从小志向远大,决心要学一门技艺保卫家乡。故学射于飞卫,相传飞卫善射,又传说其师为上古名射手甘蝇,纪昌历尽艰辛,从基本功练起,目标专一,把目标一步步细分到非常清晰的地步,再加之飞卫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点拨,给纪昌具体的目标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纪昌,纪昌在兴趣引领和名师指点下,见微知著,学无止境,射箭技术日臻出神入化,并终成正果。据古书记载,纪昌学成后,曾想争“天下射箭第一“的虚名,欲加害老师飞卫,后来又良心发现,二人抱头痛哭,纪昌又拜飞卫为义父。由此可知,纪昌有理想,敢作敢当,勇于认错,及时弥补。后来纪昌又广收门徒,传授箭术,成当地特色。至今纪昌庄村西有一村名“草场”,相传就是纪昌带徒练功骑马学射的“操场”。纪昌由是以“武”和“义”名扬当时。后来,在诸侯征战中,为保家卫国而率众苦战,最后战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把村庄“纪家庄”改为纪家庄。纪昌文化和纪昌精神已经成为了村庄的象征,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人们崇敬纪昌,热爱纪昌,把纪昌作为远古的“根“而津津乐道,并用行动实践纪昌精神。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纪昌庄及周边村庄的优秀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血性张扬,在纪昌精神的感召下,拿起武器,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奋勇杀敌,不怕牺牲,以史诗般的悲壮,为创建新中国流尽最后的鲜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纪昌庄建“抗战建国烈士塔”,以纪念之。该纪念塔至今保存完好,现存于纪昌公园内,供人们纪念和凭吊。“纪昌学射”也作为一个具有宁晋乡土气息的成语典故而流传至今,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纪昌的故事还走遍世界,日本人把纪昌的事迹改写为《名人传》,至今传颂。198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以纪昌为题材和原型改编并摄制了一部木偶片《不射之射》。影片于1988 年获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1989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荣誉奖。片中宣扬了一种“不射之射“的境界。纪昌正是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走出了“小我”,在茫茫博大人世间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的生命达到了人生的极致。他活着的境界,已超出了自己的视野,他生命的价值超越了有限的生命。他用“不射止射”、“心态归零”实践了一个道理: 人,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精彩!(冯晶)


二维码
河北体育文化网 电话:0311-85266716 传真:0311-85266716 邮箱:hbstywhxh@163.com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72号东8楼815室
Copyright © 2017-2019 河北省体育文化协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010820号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6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