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建1000余个体育公园
为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任务目标,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聚焦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扩大公益性、基础性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
《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体育公园成为全民健身的新载体、绿地系统的有机部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
突出人口“定位”作用
据介绍,建设体育公园具有鲜明导向,要建设以绿色为底色、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开敞式的、健身设施有机嵌入绿色空间的体育公园。如今,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期盼有更多健身场所、健身设施。
《意见》提出,鼓励常住人口50万以上的行政区域(含县级行政区域和乡镇,下同),建设不低于1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鼓励常住人口30~50万的行政区域,建设不低于6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鼓励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行政区域,建设不低于4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
《意见》还提出,优先在人口流入多、健身需求大、城镇化进程快的区域优先布局,推进城镇留白增绿,推动体育公园拆墙透绿。
至少可同时开展5种运动
《意见》指出,要布局各类健身场地及配套设施。体育公园内既要有满足中老年人群需求的健身步道、健身广场,也要有满足青少年需求的足球、篮球、排球等常规球类场地设施和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设施。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临时性、装配式的冰雪、游泳设施。包含水域的体育公园可以因地制宜建设供皮划艇、赛艇等水上运动使用的小型船艇码头。鼓励配套建设智能化的淋浴、更衣、储物等服务设施,提高群众健身便利性。
《意见》明确,在新建城区优先布局。把体育公园作为新建城区健身设施的优先形态,新建城区、郊区新城要做好体育公园的空间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辐射面大、设施完善、功能健全的体育公园,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鼓励企业参与运营
据悉,《意见》重点强调了三种资金渠道。一是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发改委已经把体育公园纳入“十四五”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的体育公园项目予以支持。二是体育彩票公益金,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体育公园购置健身设施设备。三是开发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对各地符合条件的体育公园建设项目,予以优惠支持,开辟绿色办贷通道。
同时,《意见》从占地面积、绿化率、功能设置等方面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的体育公园进行了限定。
在创新体育公园建设方式方面,《意见》要求在城中村、老旧城区等区域,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引入市场化机制,合理盘活利用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的土地,改扩建体育公园、同时,有条件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中,可适当提高公园内铺装面积比例,用于配建一定比例的健身设施。允许在园内建设铺设天然草皮的非标足球场,并计入园内绿化用地面积。围绕现有的湖泊、绿地、山坡等,因地制宜布局体育设施,不破坏公园原有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