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标杆创建县(市、区)巡礼
打造“国际赛会目的地城市”
平乡县争创体教融合标杆县
“近年来,平乡县始终以打造“国际赛会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全力推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改革、学校体育高质量协调发展。特别是在体教融合方面,率先做到了长长牵手(教育局长和文体局长会商)、校校融合、场馆共享(体育特色学校和业余体校融合)、师资交流,(社会教练和学校体育老师互相交流使用)、赛事合办。其中,富含当地特色的梅花拳进校园、体育特色学校创建、中小学生冰雪运动等多项工作被《人民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竞相报道。2018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工作优秀县”“全省体育工作最佳县”“全省体育工作优秀县”等称号。引人瞩目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
历史悠久 底蕴厚重
平乡县之所以能在体育发展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与该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体育文化资源密不可分。该县有着3500多年建城史,是巨鹿之战发生地。因此,武术文化气息浓郁。尤其是在此发源兴起的梅花拳,是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文武学校遍布平乡县大街小巷,梅花拳基因在这里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在年青一代中茁壮成长。
传统文化长盛不衰,现代产业也是迅速发展。自行车童车儿童玩具产业是全省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之一,产销量占世界40%、国内50%,是“中国自行车零配件基地暨儿童自行车之都”“中国母婴产业之都”“中国民族产业智能电动玩具之都”“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童车)”。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所需的各色玩具、各类童车以及自行车,在这里一应俱全。这又为当地体育,特别是自行车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比赛训练场地方面,可以说是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该县投资3700万元,先后建成体育场馆11.7万余平,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场四馆”的标配。还建有2200平的体育会展馆、2448平的游泳健身馆、400平的梅花拳综合训练馆(职教中心梅花拳体校)、1000平的职教中心篮球馆,篮球、羽毛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健身设备一应俱全。此外,县城各大公园都建有标准化足球场或篮球场,社会力量自建体育场馆10余处。
体育师资更是力量雄厚,阵容强大。通过相关政策,省特岗教师招聘每年录用10名体育教师。从省自行车运动队优秀运动员中聘用专职教练员3名,从省乒乓球队聘请专职教练员1名。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聘请梅花拳师太极拳师等兼任学校武术教练,共解决100余个武术教练岗位。利用国培计划每年培训体育教师60名。通过与大专院校体育系合作,培养了一大批梅花拳专业人才。
“五共模式” 促进融合
在开展体教融合工作中,平乡县创新发展,提出“五共模式”即体制共融、赛事共办、特色共创、体校共建和资源共享。
体制共融。是按照《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了由文体、教育部门牵头,各有关单位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机制。成立自行车运动学校、梅花拳武术学校两所业余体校和平乡县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形成了训练、比赛、体育人才输送梯队;依托社会力量开办金亮梅花拳俱乐部、轮滑俱乐部、恒欲跆拳道馆、天一篮球馆、游泳馆等专业场馆,采用免费和减费的方式,对青少年开展武术、轮滑、篮球、游泳、跆拳道等竞技项目训练。
赛事共办。文体、教育部门共同主办青少年竞技体育系列赛事。相继承办、协办了河北省武术进校园中小学生武术套路比赛、河北省第二届儿童滑步车锦标赛等省级赛事2次;每年举办2次中小学生阳光体育系列赛,累计参与人数达5万人。文体、教育部门联合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乒乓球、梅花拳、冰雪运动等活动200余次。
特色共创。文体、教育部门先后联合命名体育冰雪运动等特色学校16所,现有学校体育社团182个,培训县域学校特色体育人才4600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540人,特色体育项目学校创建基础扎实。同时,由教育和文体部门联手,邀请对接全国梅花拳、省市自行车等各类专业竞技体育队来平乡切磋交流、指导训练,为中小学校青少年运动注入了活力。
体校共建。在建成梅花拳武术学校、自行车运动学校的基础上,2021年,文体、教育部门共同启动了“推进体校改革,建设新型体校”工作,探索“新型体校”建设,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前后衔接的“一条龙”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县级体校为龙头、青训中心和社会俱乐部为基础、中小学校运动队为补充的全覆盖式人才培养新格局。
资源共享。首先是体育场馆共享共用,体育部门组织的体育赛事多数在学校体育场馆举行,综合性运动会、学校运动会均在大型体育场馆举办;其次是体育苗子互培共育,县一中和职教中心打破学校体制界限,共同培养国家一级运动员26人、二级运动员5人;第三是体育人才互通互用,向上级输送专业后备人才60人,引进省队退役的优秀运动员3人,到相关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县域内业余体校和普通中学之间、各初中学校之间、中心小学之间、公办学校和各校外体育俱乐部之间,体育教师和教练互通互用,各体育运动队之间队员对等交流培训。
通过系列融合,极大促进了青少年体育事业繁荣。
古今结合 再谋发展
为将体教融合工作继续向纵深发展,平乡县在目前已形成“五共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正在开展的三个深度融合工作,即融合历史体育传统优势、融合自行车产业优势和融合体育特色学校创建三方面工作。
融合历史体育传统优势,重点在梅花拳。政府专门列出预算,由教育局聘请60名专职梅花拳教练,进入全县规模以上中小学校教授梅花拳。截至目前,全县72所规模以上中小学全部开设梅花拳校本课程,成为全县4万余名中小学的必修课,既推动了体教融合发展,又实现了国家非遗的传承发展。
融合自行车产业优势,重点在自行车。得益于平乡自行车童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自行车运动也成为平乡县及周边县中青年体育运动的新时尚。目前,平乡县及周边各县自发组建的自行车运动团队60余个,拥有自行车赛车运动爱好者过万人。先后承办协办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自行车赛14次,社会体育群体各种骑行协会、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立河北省第一所自行车运动学校,参与河北省自行车体育队苗子集训24人次,向上级输送后备人才59人,其中,省队1人、大学12人、市队46人,培养了国际比赛季军1名、省冠军15名、市冠军50名。
融合体育特色学校创建,重点在大课间。以大课间活动为抓手,在全县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全县中小学严格开展阳光体育1小时,唱军歌、大甩臂、做广播体操,全县各学校形成了重视体育教育、强化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同时,结合各校的地缘体育文化特点和师资特长,大力培育“一校一品”体育立校项目,如今,县一中的太极扇、青春励志操;县二中集体兔子舞、燃脂操;县六中足球、滏阳中学梅花拳、阳光活力操;前进小学篮球、轮滑;时村联小蹦床;游庄中心小学篮球操等等,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知名全县的品牌和亮点。县教育局每学年组织开展全县中小学校大课间与社团活动评比,有力激发了中小学发展体育锻炼和特色体育的创新性和积极性。
接下来,平乡县将紧紧围绕“自行车名城、新文旅之乡”发展定位,按照“一一三三五”总体思路实现“教育+体育”大融合。即一个目标,将平乡县打造成国际赛会目的地城市;一个基地,将高标准打造好平乡县后马庄梅花拳基地;办好三个学校,把自行车运动学校、梅花拳武术学校办好,把“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好;实施教育三年攻坚行动,规划新建改扩建23所中小学、幼儿园,彻底解决学生学位紧张、运动场地不足问题,全力支持课后延时服务工作,保障全县中小学校文艺体育活动高质量开展;强力推进五个基础设施项目,“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滑冰馆、健身步道、体育公园、奥体中心、小型全民健身中心5个基础项目。
诸多举措的实施,将让平乡县实现创建一批体育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数量占全县中小学总数的比例超过1/4;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县体育竞赛体系,让参加各种正规赛事的小学生人数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比例超过1/3;提升全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初中学生体质健康优良比例超过1/2等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