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冬残奥繁华过后
河北体育收获满满
随着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相继落下帷幕,繁华热闹逐渐归于平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再次为世界奉献了两场无与伦比的奥林匹克盛会,河北作为承办地之一,在两场盛会中表现突出,贡献了河北力量,与此同时也获益良多。
竞技体育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
河北的冬奥会参赛人数、参赛项目均居全国前列,冬残奥会参赛人数居全国首位。河北8名冰雪健儿在冬奥赛场为国争光,参加了5大项7分项17个小项比赛,共取得了3个名次,分别是蔡雪桐获得单板滑雪U型场地第四名,殷正和金博洋分别获得钢架雪车和花样滑冰团体第五名,竞赛成绩位列全国第七,和上届我省1人参赛1个项目获得第26名相比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冬残奥会上河北运动员获得10枚金牌、15枚银牌、12枚铜牌,实现办赛精彩、参赛也出彩。
冬奥会多个项目单项成绩创造了我省和我国该项目参加冬奥会历史最好成绩。冬残奥会也实现六个大项全部参赛的历史突破。这些突破与发展并不会随着赛事的结束而结束,在未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遗产——北京冬奥周期内涌现的优秀选手们将持续在赛场展现竞争力。
冰雪运动人才储备 实现高质量发展
竞赛领域之外,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组织过程中,诸多方面的人才也得到培养。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省冬季项目业余训练注册人数已达3849人,全国注册运动员2200余名,位列全国第三。组建了70支市级队伍,开展了越野滑雪、短道速滑、高山滑雪、单板滑雪技巧项目、速度滑冰、冰壶、花样滑冰、冰球、陆地冰壶、轮滑、滑轮等10余个项目。教练员队伍得到扩充和提升,竞赛水平突飞猛进。
裁判员水平大幅提高,这次服务北京冬奥会的技术官员(裁判员),省体育局系统共有32人,是我省裁判员执裁冬奥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执裁项目包括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高山滑雪、跳台滑雪、北欧两项、钢架雪车、雪车、雪橇、冰壶等十余个项目,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水平,让我省冬季项目的裁判员能够在国际赛场上有了更深入的参与度以及更大的影响力,同时这些宝贵的执裁经验对于我省运动员的备战训练都能提供很好的帮助和借鉴。
同时,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启动冬奥会志愿者全球招募以来,我省共有19万青年报名并通过审核。张家口赛区共有志愿者7000余人,其中赛会志愿者4000余人,城市志愿者2000余人。经过系统培训和赛场洗礼,这批志愿者也成为冰雪运动发展的后备力量。
群众冰雪运动走入寻常百姓家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一次生动的冰雪运动知识普及活动,而群众对于冰雪运动的热情不止体现于观赛,也体现在亲身参与运动上。2021年全省开展各类冰雪运动推广普及活动43000余场次,参与冰雪运动群众达3479万人,参与率达46.6%,群众性冰雪运动持续向基层覆盖延伸,冰雪运动走入寻常百姓家。
针对在校学生,河北持续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截至目前,全省16515所学校举办了校园冰雪赛事活动,带动了1500多万名学生参与冰雪运动。针对城市居民,大力开展社区冰雪运动会。截至目前,河北省已有4502个社区举办了冰雪运动会,实现了全覆盖,共有1253万人直接参加社区冰雪运动会和公园、商场、企业门店等城市冰雪推广活动。针对农村群众,广泛开展“冰雪大篷车”百城千乡万村巡回体验活动,走进农村、学校、社区开展体验活动,走遍所有乡镇、走进16000余个行政村,形成“上午赶大集、下午进学校、双休日进社区”巡回体验推广新模式,掀起基层冰雪运动新高潮。
冰雪产业从无到有走向火热发展
借助北京冬奥会筹办带来的发展机遇,河北省立足于培育河北经济新的增长极,充分利用省内冰雪资源,以冬奥城市张家口为龙头,大力推动冰雪产业成为河北特色产业,逐步探索出一条由“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截至2021年年底,张家口全市签约的冰雪装备制造项目达到97个,投资总额超过370亿元。其中,签约项目达47个,累计产值4.3亿元的张家口市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家工信部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冰雪装备)”。在张家口市的引领和带动下,全省体育制造企业纷纷转型,将冰雪装备列为重点制造项目。
河北气候四季分明,拥有全地形地貌,特别是坝上和太行山冬季有丰厚的冰雪资源,冰雪旅游目的地逐步形成。如今的冬奥小城崇礼已建成云顶、太舞、万龙等七大滑雪场,成为了我国最大滑雪运动聚集区和著名冰雪旅游目的地。整个“十三五”期间,崇礼累计接待滑雪游客465万人次,“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获得显著成效。目前,崇礼已获评河北省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张家口市则被评为“2021冰雪旅游十佳城市”。十四五期间,河北将借助冰雪资源,以张承地区、保定及廊坊为主体,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为龙头,着力打造环京津休闲度假旅游带。
基建场馆建设 为冰雪运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为河北基础设施建设及区域协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京张高铁沿线、三个赛区等重点区域的通信基础设施及服务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2年1月,张家口市区、赛区和京张高铁沿线等共建设5G试验站数百个。张家口市区、崇礼城区及冬奥核心区、冬奥相关链接道路等区域,已实现冬奥5G信号全覆盖。
在场馆建设上,目前,河北省共建成室内滑冰馆202座,其中标准冰面滑冰馆22座,冰面总面积13.5万平方米;滑雪场馆62座,规模和品质居全国首位。同时,围绕服务国家冬奥备战,建成国家冬季项目三大训练基地,分别是河北省建设国家河北承德体育训练基地、河北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崇礼高原国家综合训练基地。三大训练基地加上冬奥会场馆,河北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硬件设施最完备、基础功能最齐全、综合条件最优质的冬季项目训练基地集聚区之一,为各级冰雪运动会举办和群众性冰雪运动推广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
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融合 展示河北文化软实力
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展示运动员最高竞技水平的同时,也越来越凸显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内涵。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各个环节,都巧妙地“植入”了河北传统文化的元素。当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时,孩子们的“虎头娃”形象一时间火遍了网络世界。河北蔚县剪纸图案特色被惟妙惟肖地点缀在孩子们的服装上。网友们评价说,这一设计灵动中有冬的温暖,活泼中带着春的洋溢,透着中国人骨子里的温柔,中国式的细节浪漫真是太可爱了!
不仅仅是“虎头娃”形象,冬奥会开幕式入场式标兵的服装也采用了河北蔚县民间剪纸图案。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相融合,是河北民间文化与习俗的传承,更是创新与发展。冬奥会让河北向世界展示了熠熠生辉的文化软实力,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独特的艺术特色与美学价值的传统技艺“古为今用”,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正是有着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的指引,我们实现了从全民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跨越。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是一个新的起点,更是新的历史机遇。河北将深入做好后奥运经济这篇大文章,加强场馆赛后综合利用,吸引更多国际赛事到张家口崇礼举办,发展赛事经济、会展经济、论坛经济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