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宣传热” 涌动“时代潮”
回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河北体育宣传工作
王文生
1970年6月我大学毕业并在基层锻炼后,于1971年4月分配到河北省体委(现称“河北体育局”)工作,直到1993年3月工作调动到另一个单位,我在省体委工作了20余年。期间,虽历经政治处、机关党委、宣教处等多个工作岗位,但体育宣传工作一直由我负责。即使1989年任《体育之声》报(省体委机关报)总编后,部分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仍由我负责。出于工作需要,这个时期河北体育的许多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领导都安排我参加并进行了宣传报道。因此,对这个时期的体育工作、特别是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北体育战线呈现的“体育宣传热”记忆犹新。在我的印象里,那个时期体育宣传的领导和组织力量明显加强;体育专业报刊应运而生;新闻界体育记者队伍逐渐扩大、体育宣传数量质量日趋提高;全省体育宣传呈现出形式多样、且日趋活跃的局面。
一、成立并完善体育宣传机构,加强对体育宣传工作的指导。1980年以前,省体委机关没有宣传机构,宣传工作由我兼管(当时我的实职是“机关党委副书记”),1981年经请示上级有关部门同意,在不增加编制情况下,增设了宣传处、挂靠在机关党委,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1986年,经省编制部门批准,省体委增设了“宣传教育处”(编制4人、由我主持全面工作)。从1981年开始,省体委每年召开一次由各地市体委宣传干部参加的体育宣传工作座谈会,从而加强了对全省体育宣传工作的指导。
二、省体委创办了公开发行的体育专业报,《河北体育报》应运而生。1959年1月,省体委曾创办内部发行的周报《河北体育报》,但到同年7月就停刊了。1983年11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省体委办公会决定恢复《河北体育报》(周报),具体筹备工作由我负责。随后,省体委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恢复“河北体育报”的请示》,1984年初,省政府批复同意后,又分别向编制和财政部门申请了编制和经费。1984年7月20日、在党的63岁生日前,首期《河北体育报》(试刊)正式出版,以后又试刊5期,至1985年1月更名为《体育之声》报并向全国公开发行。新中国体育的开拓者、原国家体委副主任、时任中顾委秘书长的荣高棠同志为《体育之声》报题写了报头,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徐寅生同志在首期《体育之声》报发了贺词:“愿《体育之声》成为体育工作的良师益友!”1994年据体育形势需要,《体育之声》报更名为《体育生活报》。
三、成立体育记者协会,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体育宣传的优势。为更好地协调指导全省体育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体育宣传的优势,经过一系列的筹备工作,1984年4月14日“河北省体育记者协会”正式成立。首届协会领导成员由下列人员组成:主席赵经宏(省体委副主任),副主席胡玉泉(《河北日报》副总编)、盛荫泉(省广电厅副厅长)、王文生(省体委宣传处负责人),王文生兼秘书长。省体育记者协会成立后,1985年首次组织了全省“十佳”运动员评选活动,而后每年度组织全省“双十”(十大体育新闻和十佳运动员)评选活动。每年与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组织全省体育好新闻评选活动,数次举办体育记者培训和采访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新闻媒体和体育记者体育宣传的积极性。
四、体育记者队伍逐渐壮大,体育报道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1978年前,全省各级新闻单位均无专职体育记者,体育宣传报道多是临时指派记者。从1981年开始,河北日报、河北电台、河北电视台、石家庄日报等新闻单位相继配备了专职体育记者。1984年,石家庄晚报、省电视台先后成立了体育部。到1987年,仅省会体育记者已发展到30余人。随着体育记者队伍的壮大、特别是随着体育热的兴起,新闻单位对体育宣传报道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河北日报于1981年开设了两周一期的体育专栏,每期刊发稿件2000多字,石家庄晚报于1984年增设了体育专版,每周6个版面、每版3000多字。河北电视台于1985年创办了每周一期、每期50分钟的《体坛内外》专题节目,1987年又增设了《赛场风云》专题节目。
五、体育宣传形式多样、且日趋活跃。1981年,在国家体委举办“中华体育之光”大型体育展览后,1982年,湖北省和河北省率先移植到本省展出。河北省体委指派宣传处负责人王文生等人与省博物馆馆长等人联合组成了筹展小组。河北移植时,增设了河北体育展厅。从1982年8月10日开展到11月11日结束,观众达15.3万人次,在全省引起了很大反响。1984年7月,在省政府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河北经济成果展览”时,河北省体委积极筹备了体育成果展,受到参观者的一致好评。1985年、1986年,省体委先后参加了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体育美术展”和“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展”,并获得好评。从1981年至1989年,省体委宣教处先后编印出版了体育通讯集《冠军之路》(内部发行)和《体坛英豪》(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体育报告文学集《更高更快更强》(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1986年国家体委宣传司主办的《体育宣传通讯》刊载了河北体育宣传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国运兴、体育兴,体育兴、体育宣传兴。体育宣传热,当然离不开国家兴旺昌盛的大背景和体育蓬勃发展的具体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全党全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期。这次全会拨乱反正,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和“改革开放”的方针。迅速端正了中国历史航船的前进方向。同时,在思想领域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解除了长期影响人们思想解放的极左思潮,极大地调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各行各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这就是包括体育宣传在内的体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
具体到体育战线更是龙腾虎跃,朝气蓬勃,捷报频传。1981年3月20日,在香港举行的亚洲排球锦标赛决赛中,中国男排在0:2落后韩国队情况下,连扳3局、反败为胜,首次夺得亚洲冠军;同年4月在前南斯拉夫举行的第36届世乒赛中,中国队囊括7项冠军和5项亚军;中国女排在1981年首次夺得第三届世界杯冠军后,又于1982年、1984年先后夺得第9届世界锦标赛、23届奥运会冠军,实现了“三连冠”。中国队在一系列国际大赛中展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取得的优异成绩,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在全国乃至全球华人中产生巨大反响。当中国男排首次夺得亚洲冠军后,北京大学4000多名学生夜晚自发在校园游行,打出了“中国万岁!”“我们要当世界冠军”的标语,同时,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当中国乒乓球队囊括7项冠军后,国家体委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贺电和贺信,称赞乒乓健儿是“中国骄子”、“人民功臣”、“学习榜样”。中国女排在国际大赛中的累累硕果在更大范围激起全民族的自信心,“女排精神”已成为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这一时期,河北体育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以竞技体育为例,原河北女子乒乓球运动员齐宝香、耿丽娟分别在1981年36届世乒赛、1983年37届世乒赛,为中国女队双双夺得团体冠军做出突出贡献;原河北射击远动员谢毅力在1981年全国射击比赛中,一举超过跑猪混合速射的世界纪录;原河北航模远动员董春来在1982年第6届省运会航模比赛中,打破了flc-46世界纪录。更可喜的是在1985年首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上,河北代表团奋力夺得24枚金牌,跃居全国金牌榜第三,创造了河北体育史上的辉煌成就。1987年,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河北代表团不单团体总分跻身第十,而且获得了精神文明奖,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这是自1968年河北、天津“分家”后,河北参加历届全运会成绩最好的一次。河北体育健儿在国内外大赛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同样有力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大干“四化”的斗志。
总之,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北体育战线呈现的体育宣传热,离不开党的十一届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全国及全省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具体背景。
当然,党和国家为体育宣传搭建好“大舞台”后,舞台上能不能演出好戏来,还要靠体育部门、特别是体育宣传干部的自身努力。庆幸的是,在我负责体育宣传的20多年中,历届省体委领导很重视体育宣传工作、全省新闻单位和有关宣传部门很支持体育宣传工作。全省体育宣传工作者和体育记者很热爱、很敬业体育宣传工作。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北体育宣传的一些成绩是在克服许多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其中一些带有开创性的做法,在以后的工作中继承下来、发展下去了、更富有生命力了。如,创办公开发行的体育专业报——《体育之声》报(后更名《体育生活报》)、成立河北省体育记者协会、组织每年一度的体育“双十”等大型体育宣传活动,举办体育展览、编辑体育图书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和国家为包括体育宣传在内的体育事业搭建了更加广阔和壮丽的舞台,我深信,河北的体育宣传工作者一定能在这个大舞台上演奏出更加威武雄壮的乐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