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奥运 王涵夺河北首金
王涵:“站在跳板上,我的身体都在抖。”
李芳:“两人(王涵、施廷懋)一开始有些拘谨,放不开。”
这是7月25日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决赛,王涵、施廷懋出场比赛时,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带给教练李芳的第一感觉。
当五个动作全部完成,成功夺得冠军后,王涵与队友紧紧相拥,眼里浸满了泪水……“太激动了,毕竟30岁了,坚持这么多年,这枚金牌对我来说是一个回报。”
“能够在30岁入选跳水的梦之队,而且把握住了机会,太不容易了。”李芳也难掩激动之情。
确实,当转播画面中出现王涵的身影时,看着她身上多处贴着的肌肉贴,不由得让人心疼。相比身体机能更好的年轻队员,她的备战和比赛面对的挑战更多、更艰苦。
大器晚成 贵在坚持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王涵,在教练李芳看来,“大器晚成”应该是比较恰当的。而对她圆梦奥运金牌的秘诀是什么?王涵和李芳的看法非常一致——贵在坚持!
“她是‘三出四进’国家队。”李芳认为王涵的运动生涯起伏是比较大的,“她的运动生涯很挫折,几乎每次从国家队回来,都失去了信心。”特别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没能实现参赛奥运的王涵又一次默默的回到了省队,当时已经25岁的她对于能否坚持到东京奥运会心里都没底。但是,李芳对此很有信心,“让她再坚持一下,我相信她一定能够大器晚成。”
不仅仅是心理上疏导和精神上鼓励,李芳还从技术入手,让王涵重拾信心。“王涵开始练的是体操,转过来跳水时已经10岁了,一般孩子都是五、六岁练,本来磨基本功的时候,她没有练,来了就上动作,导致基本功不扎实。所以,我们要从技术上进行改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国际赛场已经摸爬滚打了10多年,此时改技术能行吗?“我们的目的是先让王涵弥补最薄弱环节,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进而重拾信心。”
难能可贵的是,王涵坚持了下来。不久,国家队再次征召王涵入队,而李芳制定的基本功训练还没完成,怎么办?
要想出成绩,必须补齐短板!于是,有一段时期,每周日李芳都要奔波在秦皇岛和北京之间,为王涵开小灶,4个月后,王涵基本功不扎实的短板终于得到明显改善,运动成绩也随之提升。2017年全运会,王涵领衔河北跳水队摘得团体金牌,随后,将目标放到了圆梦奥运金牌。
“我知道这个过程会很艰辛,面临着技术、体能、伤病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去不断地挑战自我。但这些对于参加奥运会来说,都是必须经历的。”有过低谷,也收获过喜悦,王涵面对困难已经有了一种“超然”态度,“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再拼一把。就像种子一样,只要地上有一个裂缝,都会努力地生根、发芽,总能在裂缝中寻找到光明,要坚持就能取得好的结果。”
于是,王涵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备战奥运会的征程。
大运动量训练后睡一觉起来比头一天还累,王涵坚持!
比赛没能发挥好,心态有些波动,王涵坚持!
训练中,某些技术环节一直不能掌控,王涵坚持!
如果实在心烦怎么办,“写字、听音乐,强迫自己静下来,这样才能有利于去思考怎样更好的去解决问题,让自己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训练、比赛中。”
这一坚持就是五年,如今,王涵终于圆了奥运冠军梦,辛苦的付出获得丰硕的回报。
看到王涵夺冠那一刻,李芳长舒一口气,眼泪瞬间涌满眼眶,“当初郭晶晶夺冠,我的内心很平静,因为她比较成熟,感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王涵不一样,坚持了太久太久,经历了很多困难,所以既心疼又激动。”
充足保障 精益求精
在获得冠军后,王涵表示这枚金牌“意义非凡”,“这是我回报祖国、回报所有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人的最好礼物”。
从话里可以看出,王涵的这枚金牌背后包含着自己对竞技技术不断提升所付出的努力和为她备战训练提供保障的“后勤人员”。
出生在1991年的王涵,无论是比赛还是训练都要克服一个“天敌”——伤病。“年龄大了,最难的事情是伤病,还有一个就是疲劳,稍微疲劳一点伤病就会冒出来,以前可能没有出来的伤,突然之间,新伤旧伤一起复发,然后还有就是一年不如一年的体力恢复。”伤病和身体上的疲劳需要王涵花掉很多个人时间去治疗“每天训练完都很晚了,泡在医务室的时间很长,恢复的办法就是能睡觉就多睡觉,有时候把饭都省了,抓紧时间睡觉。”
为了能让王涵安心备战、减少伤病困扰,游跳中心积极配合国家队教练做好除专项力量训练外其他力量训练,尤其是小肌肉群的训练。备战中,王涵的体能训练为一周三练模式,上肢训练以肩胛关节的稳定性为主,下肢训练以提高最大重量为主,核心训练以多关节复合运动为主,进行负重爆发、腹背肌耐力、旋转稳定;纠正性训练以改善圆肩和臀大肌肌力为主。通过体能训练,王涵伤病发生率逐渐降低。
同时,游跳中心还专门抽调专人负责运动员科研、医疗、恢复、营养、体能、心理、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并制定长期、中期、近期、短期工作计划,实时关注王涵训练、生活、体能、思想等情况。
从专项技术来讲,备战就是不断提升动作质量和难度,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这需要循序渐进,在巩固已经掌握的动作质量基础上,让动作更完美,然后再逐渐挖掘自身潜力,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提升自己。”遇到瓶颈期,王涵也会“闹情绪”,“对于运动员来说,最困难的就是训练,特别是在某些技术环节上,比如说某个动作练了一段时间,在掌控方面还是感觉有些吃力,特别是看回放录像发现同一个不足一直不能改善的时候,心情就很不好。”
特别是从2018年开始,王涵、施廷懋开始搭档出战女子双人3米板的各项赛事。“施廷懋的特点是动作稳定,起跳高度稍差,而王涵力量好,起跳高。”但是双人项目又要求两人动作必须保持同步,也就是说,王涵在起跳上必须改变风格。因此,李芳认为“练了20来年,突然让她跳得低一些,感觉上是有明显变化的,而且动作的完成度不是很好。”
但王涵没有犹豫,按照施廷懋的技术风格和起跳高度改变自己,“刚开始压低起跳高度的时候,我感觉动作都快完成不了,整个空中翻腾的感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能与搭档实现完美同步,王涵天天用心观察施廷懋的动作,训练结束后自己还加练,一遍又一遍地模仿施廷懋的动作特点,“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还好我坚持下来了。”
同时,施廷懋也在适应着王涵,两人相互鼓励,相向而行,默契度越来越高,成绩也越来越好。2019年光州世锦赛上,两人以342.00分的赛季最佳成绩夺冠,帮助中国跳水“梦之队”实现这一项目的10连冠。
比赛中,每一跳前她们都会习惯性地击个掌,为彼此加油打气。“这是我们的一个习惯,给彼此一个鼓励。”本届奥运会也不例外,当最后一跳结束冠军到手时,王涵与施廷懋紧紧相拥,“30岁了,经历过太多酸甜苦辣,终于拿到人生中第一枚奥运金牌。没忍住,感性了一回。拥抱的时候,我和施廷懋感谢了彼此,她感谢我和她搭档,我感谢她带我拿到人生中第一枚奥运金牌。”
再踏征程 勇攀高峰
随和、大胆有点大大咧咧,这是人们认识王涵的第一印象。“我记得小时候和妹妹一起去公园的游乐场玩,我最喜欢玩的就是弹力床,弹得越高我就越高兴,我妹妹就不敢玩。”正是这一性格,让王涵与体育“结缘”。
最初练习的项目是体操,但是由于力量出色、柔韧性良好等天赋,2000年时,被郭晶晶的恩师、河北跳水队教练李芳相中。“见到王涵时,觉得她和郭晶晶特别像,身体条件、协调性、力量都非常好,所以就把她留到跳水队了。”
于是,王涵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跳水生涯。谈起过往,她印象最深的就是训练前要称体重。年龄小管不住嘴,王涵经常是“超重”选手。有一次,队员们在食堂吃饭,教练刚好有事儿走了,王涵和队友们便“放了羊”,馒头、米饭都变成了他们口中的人间美味,都吃了个“肚大腰圆”。“当天称体重的时候,我们都被教练狠狠批评了一顿。”王涵笑着说,“那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要想当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没有坚强的毅力和自制力是不行的。”
认识到不足,王涵身上的韧劲体现了出来,比赛成绩也不断提升。2003年她第一次入选了国家队,开始和师姐郭晶晶一起训练。“我看的第一场跳水比赛,就是2004年的奥运比赛,因为郭姐和我是一个队的,所以那时候对郭姐很崇拜,感觉她真厉害。”
王涵还记得,郭晶晶启程出发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前一天晚上,一个人训练到很晚,当时跳水馆只有队里的年轻选手被留下来,做基本的技术训练。王涵不理解,郭晶晶为什么待这么久,就上前询问。郭晶晶对王涵说:“练不好肯定要一直练啊。”郭晶晶当时对自己训练中的一个跳水动作感到不满意,所以尝试了更多时间来改善这个动作。
也许当时郭晶晶是“无心之言”,但就是这句话“刺激”到了王涵,“那个时候她都拿到很多冠军了,还认为自己的动作不到位。”所以,王涵开始思考自己的运动之路,“冠军不过是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勤奋”这是王涵从“偶像”郭晶晶身上学到的。特别是在运动巅峰时期与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擦肩而过后,她反而更加努力训练,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是支撑着我一直走到现在的最大动力。”
如今,王涵收获了双人3米跳板金牌,实现了运动生涯的圆梦目标。接下来,她将继续努力,向着单人3米板金牌发起冲击。
王涵的冠军之路体现在每个年龄段。
我是河北跳水运动员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