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报告:男性更舍得为体育消费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一份体育消费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体育消费市场持续扩容,其中,男性更舍得为体育消费,而“85后”成为了最大消费群体。
男性更舍得为体育消费
报告显示,2017年-2020年人均体育消费金额持续提升,2020年同比增长超3成。2017-2019年,线上体育消费的用户渗透率持续提升,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群体项目难以展开,渗透率有所下滑。
具体来看,2020年受疫情影响用户占比下降最大的体育消费品类分别是基础的运动鞋服、户外相关的鞋服和装备,以及游泳用品。不过同时,疫情也激发了全民健身和养生的热情,“非接触式”体育消费用户占比显著提升,如健身、垂钓、瑜伽等。
在体育消费方面,男性用户的渗透率一直高于女性用户,是体育消费的主力。京东大数据显示,近几年,男性-女性体育消费渗透率的差距有小幅下降的趋势,从2017年的1.58倍下降到2020年的1.51倍。
从人均体育消费金额来看,男性用户也显著高于女性用户,并且差距在逐年提升,从2017年的1.11倍,提升到2020年的1.27倍,总体而言,男性更舍得为自己的体育爱好花钱。
85后是最大体育消费群体
京东大数据显示,从年龄结构来看,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是26-35岁的青年人,占比超过4成,其次是36-45岁和16-25岁的群体,占比分别为26%和22%。
与京东主站的用户结构相比,36-45岁群体的体育消费渗透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而“一老一小”群体的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人均体育消费金额来看,西藏、浙江和上海的消费能力最强;从体育消费的渗透率来看,北京、西藏、新疆、天津和青海的全民健身氛围最浓。
体育消费专业化马术武术各有所好
从不同年龄用户的消费偏好来看,京东大数据显示,95后(16-25岁)最偏好购买“外在”的运动鞋包和服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确定了偏爱的运动项目,开始专注购买某项体育用品,提升该项运动的专业“内核”。其中,85后(26-35岁)最偏爱:轮滑、垂钓和滑雪;75后(36-45岁)最偏爱:冰上、轮滑和武术搏击;65后(46-55岁)最偏爱:冰上、户外和运动护具;55后(56以上岁)最偏爱:民俗运动(毽子、响鞭、拔河、空竹等)、武术搏击和垂钓等相关用品。
京东大数据显示,从体育消费的各细分品类来看,男性用户更偏爱垂钓、冰上运动和滑雪,这些品类的男性用户占比都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用户更喜欢瑜伽、游泳、马术、轮滑等运动。
从不同线级城市的消费结构来看,京东大数据显示,一二线市场的用户更偏好体育服务、冰雪、游泳和瑜伽,而下沉市场的用户更喜欢购买垂钓、体育鞋服和武术搏击类的体育用品。
近年来,大众对基础体育消费品类的需求,明显的向更加细分和更加专业的领域扩展,一些新型的体育健身用品成为热销的品类。京东大数据显示,腕力器、握力器、律动机等在2021年上半年都实现了爆发增长。而大量细分类目的体育项目中,品类不断丰富,例如训练、防护、恢复等等,消费者更加细分和专业的需求,也为相关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量市场。
体育需求多元化群众基础是关键
尽管目前,体育服装、鞋帽以及运动器材和器械等实物是体育消费的绝对主体,而体育服务消费占比仍非常有限。但是,体育消费的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一是,消费者对于新型体育运动的消费需求增强。2021年上半年,消费金额增长最快的运动是冰上、滑雪和游泳、和户外运动,二是,以各类体育培训、赛事报名和场馆预定等为代表的体育服务消费也增长迅猛。
京东大数据显示,最大众的体育项目是跑步、篮球和跳绳;消费市场最大的体育项目是跑步篮球和瑜伽。这意味着,运动渗透率越高,该项运动的消费金额也就越高,因此群众基础是体育消费的关键。
大数据显示,运动渗透率越高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和乒乓球,其消费群体通常也会购买多项其他项目的体育用品,即群众基础越好的体育项目,越倾向于带动更多其他体育运动的消费。反之,如冰上和马术类的渗透率相对较低的消费群体,兼项运动相对较少,通常是只会购买跑步和户外等“打基础”体育训练用品,显得对自己的爱好更为执着。(张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