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爱 | 奥运裁判长与金牌教练的“射击情缘”
石家庄爱情故事汇
庞毅,国际级射击裁判,2008年北京奥运会25米手枪项目裁判长;18岁首登全运赛场,与队友共同为河北省赢得射击手枪项目首个全运会冠军。张敏,河北省金牌射击教练,弟子们在国内外赛场摘金夺银时,她总带着温柔的笑意说:“冠军是子弹,我是托举子弹的枪托。”半个世纪里,他们是靶场上并肩作战的战友,是事业上彼此支撑的伙伴,更是生活中相守一生的伴侣——用一支枪、一颗心,将爱情与事业压进同一颗弹膛,打出了满溢荣光的“双十环”。
恩爱夫妻的甜蜜合影。
靶场初逢:
绿茵少年与文静少女因射击结缘
1973年底,河北省首次从中学“海选”射击苗子。彼时16岁的庞毅,既是高中生,也是石家庄市体校的足球运动员,身姿挺拔,眉眼间满是少年英气。当省队教练来体校选材时,他“踢而优则射”——一握枪,持枪的稳、瞄准的准便藏不住天赋,教练当场拍板:“这孩子是块儿射击的料!”
同一年,不满16岁的张敏是石家庄市二中高一学生,性格文静却藏着韧劲,此前连真枪都没摸过。只因老师一句“这姑娘心理素质极好”,她便站在了选拔现场,举枪、瞄准、击发,动作虽生涩,指尖却稳得出奇,成了百里挑一的 “黑马”。
1974年1月,庞毅和张敏经过选拔成为河北省射击场集训队的一员。那时的他们满脸青涩,队里纪律严明,所有人都埋首于“瞄准——击发”的重复训练中,心里只装着一个目标:在赛场上打出好成绩,为河北争光。
1975年9月,第三届全运会,18岁的庞毅首次参加比赛就一战成名,与队友并肩夺得男子自选手枪慢射团体冠军。这不仅是河北省射击手枪项目的首个全运会冠军,更让他成为当时全运会射击项目最年轻的冠军得主之一。
事业上的好搭档。
爱情“击发”:
一封情书定终身
赛场下的庞毅,是射击队的团支书,开朗热忱,积极组织队员开展集体活动。张敏生得清秀,柔中带刚,训练时肯吃苦、不服输。每周训练结束,两人总会相约一起骑车回家。风掠过耳畔,情愫在车轮的“吱呀”声中悄然发芽。
1980年,张敏获得宝贵机会——赴京参加全国射击教练学习班培训。要啃下多门专业课,还要应对严格考试,她满脑子都是 “不能辜负队里的信任”。
未曾想,一封来自家乡的信,撞进了她忙碌的生活。信封上是庞毅熟悉的笔迹,拆开后,没有华丽辞藻,没有迂回铺垫,只有如“准星”般直抵人心的告白:“我喜欢你。”落款处“庞毅”两个字,让张敏瞬间听见自己的心跳——那是如击中十环般清晰、热烈的回响。
后来张敏才知道,这场告白的“助攻”,是住在庞毅家楼下的她的小姨。小姨看出两人的心意,劝庞毅“别错过好姑娘”,他终于鼓起勇气写下那封信。起初,她悄悄压下心动,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直到半年后培训结束回到河北,才正式与庞毅牵手。这一牵,便再也没松开。
我们的“共同语言”——瞄准、击发,十环!
人生“瞄准”
单车接新娘,夫妻金榜题名
1983年,庞毅参加了第五届全运会。“全运会主会场在上海,射击项目在南京比。开幕式那天上海下大雨,仪式临时取消,我倒得了个空。”庞毅笑着回忆,当时他揣着攒下的津贴,跟队友借了点钱,赶紧去商场挑了套深灰色西装——那是他早就计划好的:比赛结束就准备婚事,这套西装,就是他的新郎礼服。
1983年10月2日,庞毅与张敏喜结连理。婚礼极其简朴,没有车队,没有排场,庞毅骑着自行车,在弟弟的陪伴下,前往张敏家中接亲。车轮轧过秋日的落叶,留下一路细碎的幸福声响:一场温馨的家宴,见证了这对年轻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次年,儿子出生,小家从此添了甜蜜的牵挂。
那时庞毅经常随队外出训练,张敏暂别教练岗转入训练科,独自扛起了照顾孩子的重任,“他早早就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一直鼓励我去参加成人高考。重新拿起课本时,那种陌生感让我常常力不从心,甚至想过放弃,多亏了他常给我鼓励。”
1985年7月初,庞毅刚从外地训练回来,就把两张成人高考准考证摆在桌上。“那阵子我身体弱,情绪也差,看着准考证就想哭,说‘我不去了’。”张敏回忆,那天庞毅蹲在她身边,把准考证轻轻塞进她手里,语气像当年递枪时一样坚定:“就当陪我走一趟‘靶场’,咱们不跟别人比,一起把‘答案’瞄准就行。”
成绩揭晓,结果非常理想——庞毅取得射击队考生第二名,张敏第三名。夫妻双双金榜题名,携手迈进大学校门,成就一段佳话。
恩爱夫妻的甜蜜合影。
事业双辉:
一个执裁奥运,一个培育冠军
1993年,张敏终究放不下对射击的热爱,重新回到一线当起了教练。从保定选拔上来的任洁,成了她最得意的弟子——仅用两年时间,任洁便在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上夺得女子气手枪40发项目金牌,一鸣惊人。此后十几年中,张敏的麾下走出了世界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任洁、亚洲冠军刘红霞、全国冠军梁娜、彭多宝等一批优秀运动员,一串名字像连环靶心,把河北女子手枪射击牢牢钉在全国版图的最前排。
张敏(右)与爱徒任洁合影。
2008年,当张敏捧回国家级教练证书时,口袋里还揣着一页记满“畏风、忌寒”的病历——常年守在靶场,冷风浸骨,风湿早已成了老毛病。可即便如此,每天清晨,她依旧是第一个推开靶场大门的人;直到暮色漫过靶纸,才最后一个关灯离开。
直到任洁脱下战袍站到她身边说“教练,我来接您的班”,张敏才笑着把陪伴多年的河北女子手枪射击的教鞭递过去,这教鞭有着两代射击人的接力与传承。
另一边,庞毅退役后又担任了五年教练,之后被省体育局调走,先后从事省体委团委书记、省军体校校长、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法规产业处处长等体育管理工作。他始终心系靶场——空闲时总抱着厚厚的《射击竞赛规则》研读。“过去比赛用纸质靶,靠肉眼判定成绩,遇复杂情况就得靠详细规则判断。”庞毅解释,10米气步枪的靶纸很小,10环直径只有小米粒大小,判定环数难度很大,成绩统计组得用弹孔测量仪、钢板尺测量弹孔距靶纸环线的位置定环数,“后来有了电子靶,精度提高了,裁判工作量也减了,但持枪动作违规和枪支故障处理、赛前检查运动员枪械装备、射击服装等,依旧是核心工作。”
为了吃透规则,他跑遍全国执裁大小赛事,笔记本上记满了不同场景的应对方案。2002年,他考取国际级裁判证;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开幕式上,他作为裁判员代表庄严宣誓,声线沉稳如扣扳机——这是河北和射击项目历史上第一位站上全运会宣誓台的裁判。看台上的张敏看着他,想起了当年两人一起走进高考考场的模样。
“在奥运会执裁,是我的荣耀。”
2008年成了庞毅人生中最耀眼的 “十环时刻”。他先后执裁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其中最难忘的当属北京奥运会。当时他担任射击项目25米手枪资格赛与决赛的裁判长。从8月1日到射击项目落幕,半个月里,他每天清晨七点到晚上七点都在靶场,神经如拉满的弓弦。可每当想起裁判的裁决关系着奥运冠军的归属,他又觉得浑身是劲。最终,他带领裁判组零失误完成任务,获奥组委“裁决精准、应对高效”的肯定。
“能执裁奥运会比赛,是每个裁判员的梦想。”庞毅后来总说,这份荣耀里,藏着爱人张敏的一半——那些年他出差执裁,家里的事全靠张敏扛。就像当年两人一起瞄准靶心一样,他们的人生,始终是彼此最稳的“枪托”。一个把青春压进弹匣,教子弹开花;一个把岁月写进规则,让公正落地。同一片靶场,同一声枪响,子弹飞向靶心,初心走向彼此,这便是他们跨越半个世纪的“双响人生”。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